退休后, 旅游要趁早, 过了一定的岁数心态就会改变
很多人,年轻的时候,就有一个仗剑走天涯的梦。
碍于工作和家庭压力,不得不把梦搁置起来。
还十分羡慕那些背包客,独行侠,居然可以走那么远。
退休了,想法就会如潮水一样涌过来——去看西北的胡杨,感受大漠孤烟直;去北方看一次冰雕;到海边,吹一吹湿润的风。
桂林的山,杭州的西湖,北京的故宫,都要去看看,不留遗憾。
但是你发现没有,过了一定的岁数,就哪里都不去了,那边风景独好,也和自己无关。
01
旅游这件事,把真相拆穿了,就不好玩了。
退休后,带孙子。孙子喜欢某款玩具,非要买下来不可。
你掏空钱包,把玩具买给孙子。
但是你发现了没有,玩具到手几个小时,孙子就不痴迷了。甚至把玩具丢一边,再也不触碰。
诚然,事物的新鲜劲一过,就不好玩了。
多过几年,你旅游的新鲜劲过了,也偶尔去看了一些景点,直到了一些旅游的真相,那么你的旅游心态,难免是暮气沉沉的。
第一,很多风景,都是人工打造的,大同小异,根本就提不起你的兴趣。就算有特别的地方,也会有一些审美疲劳。
看看这些年,很多古镇,新建的时候,轰轰烈烈。但是过了几年,也没有几个人去,门可罗雀。
你还通过网络看到,一些瀑布,居然是几根水管在流水。一旦游客离开,水管就关起来,滴水不漏。这还有什么意思呢?
第二,是风景在赚你的钱,不是你在享受风景。
一个不大的地方,有一点点景区资源,就被围起来,要给钱。就是一个很适合拍照的点,都可能承包出去了,你要站在这点上,就得给钱。
旅游的路上,你还养活了一些旅店,几个导游,一群贩卖小东西的人。
一路上你都行色匆匆,没有看到什么好风景,倒是钱花了不少。似乎是在花钱买教训,这心情就不悦了。
第三,很多老人,晚年需要花钱时,就后悔把钱花得太快,不应该去旅游了。
到了七十岁,八十岁,人难免有病痛。这花钱是很多的。
你本有几十万的存款,但是旅游花光了。这病痛时,要儿女凑钱。你于心不忍啊。
或者你退休后,多接触一些“后悔旅游的老人”,大概率你也会打消旅游的想法。
曾经我们看《蜀鄙二僧》的典故,以为从蜀地到南海,一瓶一钵足矣。但退休后,真的要走千万里,这一瓶一钵是远远不够的。
人生太多的梦,都会败给现实。用失败者的心态去旅游,这完全没有什么必要了,看啥都是灰蒙蒙。
02
一个人,走千里路,看万里景色,最后会明白,如果心里空,去哪儿都很浮躁;如果心里充实,走几步就风景如画。
可以这样说:“旅游缘何不好玩,是因为你读书太少,智慧不够。”
两老人去故宫游玩。
一个老人说:“不就是一群老房子,和南京的老房子,差不多。早知如此,就在南京看看,够了。”这个老人,就是南京城附近的人。
一个老人说:“故宫太好玩了。这一路走来,感受了历史的沉淀。下次,我还要带孙子来,把历史故事,讲给他听。”这个老人,是一个文化人,把房子里发生的事情,某个物件的寓意,来源,都搞清楚了。
古人云:“书犹药也,善读之可以医愚。”
多读一些书,在旅游之前就把风景的细节搞清楚了。再到景区,那就感触颇多了。
看到一块碑,你也许要停下来,认真读一读,再拍一张照。还看碑文的说明书。
书法家欧阳询,骑马出门,本来要赶路到某地。但是他看到路边有一块碑,就停下来。
看过碑文,他继续赶路。但想一下,又折回来,继续看碑文。
他在碑文前,待了三天。
如果你也像欧阳询一样,那就风景就走进了你的内心世界,让你亮堂堂的。
一个叫“刘有益”的自媒体人,发出感慨:读了王守仁的书,王守仁的人生故事,心里忽然冒出来“去给王守仁扫墓”的想法。每到清明节,这想法越发强烈。
事实证明,风景本身,也是一本书。一个景点,就是写在大地上的一段文字。
景点和古书的记载,是相互见证的,启迪人的智慧,也打开生命的阳光。
当你在武侯祠前,为忠心而流泪的时候,人性的光辉就激发了。
当你在霍去病的坟墓前,听到了马在旷野嘶鸣,你就是“铁马冰河入梦来”的诗人。
当你看过了长城,就情不自禁地背诵“望长城内外,惟余莽莽;大河上下,顿失滔滔”,心胸顿时就开阔了。
没有一道风景是不好的,只是你不懂自然的倾诉,历史的心声。
03
退休后,旅游趁早,要抓住“年轻老人”的阶段,用好年轻人心态。
来几次说走就走的旅游,你会觉得自己如少年,走路带风。
也借助年轻的姿态,你还可以深入学习,把精神世界变得丰富起来。
真的,旅游不是换一个地方玩手机,拍下几张照片,发了几个朋友圈。而是对精神世界的探索,对内心的洗涤。
精神好,加上你的腿脚也利索,那周围的风景,就特别好看。
带着积极性的心态,看哪都很带劲。
人生哪有那么多的来日方长,哪能总是瞻前顾后呢?
人生,最美不过夕阳,最好不过在当下。
下一篇:没有了